秦王政掌权后先将天下诸侯六国之书搜集到咸阳,宰相吕不韦使门客,利用藏书,编出《吕氏春秋》,也曾轰动一时,但在秦统一中国后的第九年,即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又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大争论,其结果就是一场更大规模的“焚书”、“禁书”事件。当时是为了打击复古思潮,但客观上却使秦国长期积累的、统一六国搜集而来的图书遭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失,焚书也未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目的,秦朝仅存十五年,即说明文化专制不可能长久。
据《史记》等古书记载,秦王朝藏书的处所共有四处,即明堂、石室、金匮、周室。为以后各代创立各种类型的国家藏书处所以直接启示,但从中国藏书事业发展史的角度上分析,留给后世更多的是值得反思和记取的教训:一是平定六国,收集了大批图书后,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没有组织学者、博士整理这些藏书,这是该做的事,却没有做;二是“焚书坑儒禁学”,这些本来是不该做的事,然而却雷励风行地去做了。这两件大错对中国文化和藏书事业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直到汉代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扭转。
西汉在藏书方面做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为其后历朝继承和仿效,最终演化为藏书制度。
一是建立国家藏书处,收藏管理图书。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诸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唯有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可见萧何具有远见卓识,他为刘邦平定天下立了大功。担任相国后,他主持修建了未央宫,在皇宫北面盖了两座藏书楼,名为石渠阁,天禄阁。后来“石渠”、“天禄”成了皇家藏书的别称,如清乾隆时着录内府所藏书画,为《石渠宝笈》,干清宫东昭仁殿专藏宫中珍本、善本,赐名“天禄琳琅”,所编书目称《天禄琳琅书目》。“金匮石室”之制也源于西汉。
二是在全国范围内访书、征书,力图使国家藏书齐全完备。汉惠帝时就废除了私人不得藏书的禁书令,开始“大收篇籍”,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命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经过近百年的积累“书积如丘山”。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又命礼宾官陈农为使到各地征集图书,此时藏书“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官藏不仅限于皇宫大内,规模十分可观,据汉成帝时刘向父子校定的数字,有132269卷(篇),加上不同写本和残本多达33090卷。
三是选派专人对藏书进行整理校勘,编制国家藏书目录。在汉武帝下达征书令后,不少藏在山洞、墙壁和地窑中的竹木简书被发掘出来,但因埋藏日久,简编断朽,错乱脱落。在流传过程中,散佚、窜乱、伪造者自不可免,对它们进行一次全面校理已势在必行,汉初张良、韩信就整理兵法等军事书籍。成帝河平三年(公元昆前26年)光禄大夫刘向被委任为皇室藏书的主要负责人,他率领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医李柱国等,分别负责整理经传、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和方技等古籍,校仇讹文脱简、条别篇章,写成定本,定着目次。刘向及其子刘歆经过多年工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和《七略》。(前者是整理藏书所写的提要,后者是前者的节本)。
此后,历代皇家藏书在更替、继承中续有发展,形成各自特色。如隋代皇家秘阁按图书内容分库管理,炀帝令在东都洛阳观文殿东西厢建造书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在观文殿后设立二台典藏魏晋以来的古迹名画,“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此外还在东都内道设立了佛道典籍专藏。西京长安嘉则殿藏书三十七万卷,这个数字及上述设立专藏的做法都是空前的。
唐代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开元十二年,玄宗在东都设置了丽正书院,次年改为集贤殿书院,不仅设置了较完善的职官机构,在藏书的数量和质量上也十分可观,可惜安史之乱使唐代官藏由极盛而剧衰。唐代宗等以千钱购一卷书,也无法再现盛唐官藏的景象。
宋代官藏以崇文院规模最大,此外还有太清楼及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等六阁。馆阁职位是优秀的贤俊方可充任。洪迈曾说:“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成名流”(《容斋随笔》)。六阁之大学士也是一种荣誉极高的头衔。宋代馆阁藏书,允许政府高级官僚、殿试科举考生等借阅流通,为公私著述提供参考,在印刷术业已发达的情况下,也为政府刻书提供了校印底本。
明代开国之初,官府藏书增加迅猛,在编修《永乐大典》时也发挥不小的作用。至明宣宗时,“秘阁贮书约二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十三,抄本十七”(《明史•艺文志》),数量已达古代官藏之顶峰。但中后期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甚至典司者监守自盗,至使精善本散失严重。
清初康熙年间,开始注重“文治”,为编纂多种大部头典籍,屡次搜访民间遗书。乾隆朝编《四库全书》、建七阁,南北分设,使官府藏书在建筑、组织、管理等方面更加规范和完善。清末京师图书馆及江南图书馆等的建立标志着官府藏书系统从中央到地方的全面转型,古代藏书楼的终结与更生亦同时完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